首页 / 资讯 > 正文

棒喝时代:贺白痴、残废等词汇的彻底被抛弃

棒喝时代:贺白痴、残废等词汇的彻底被抛弃
看了这个消息,一股文明的新意扑面而来。也许有人会说,“偶尔无心的伤害,全都为了爱”。为了描述残疾状态,用几个词算不了什么啊,又不是故意的。但文明应该随着时代而进步。早在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正式成立之际,为了体现真正的人道主义,身为残联主席的邓朴方和几位同仁决意革除当时社会对残疾人的称呼———残废人。他们认为,从国外的荷马到中国的孙膑、司马迁乃至现代的阿炳,那些在人类历史上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名人,怎能说他们是“废人”呢?最后他们决定客观地称这个群体为残疾人。

  时光冉冉这么多年,“残废”一词并没有“废”掉,类似的带歧视性的词却安然地蛰伏在许多法规和规定里,印进了成千上万张表格。

  近邻日本已不再使用歧视性的字眼对待残疾人。而且对待残疾人用词进步有相当的来自各方面的推动力。今年9月日本《产经新闻》的一则报道说,日本老年人中患“痴呆症”的人很多(日本是个日益老龄化的国家),日本厚生省认为,“痴呆”二字带有侮辱的意思,对老人有欠尊敬和爱护,因此一直在推动更改这一病名称呼。该省决定在自己的网页上推出6个替代病名(认知症、认知障碍、遗忘症、记忆症、记忆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综合征),让大家选择。

  相对日本有关部门的积极做法,我们的社会应同样做更多的努力,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似乎习惯了生活中对残疾人用语苛刻,多年不变。就像在亿万人关注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演员以小品讽刺不文明现象的人也堂而皇之用得欢,笑声如潮中的人们竟不觉得有丝毫诧异。难道不是一种罪过?

  还好,广东残联做了一点工作,可下一棒谁来接?我们这个社会,谁会做得更多,哪个组织部门会做得更好?在全社会都在为追逐经济利益呐喊、甚至尖叫的时代,还有几许人记得关心已严重边缘化的残疾群体,哪怕一线温情的目光。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