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胜于知识
○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德商建设。殊不知,孩子的德商高也是将来成才的绿色信号。
○德商就是善良,尽到责任与尽全义务的善良。
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根据个人养儿育女的经验,结合他周围人教育孩子的心得,著述出版了《孩童的道德智商》。科尔斯列举了很多例子,用以说明如下几个与道德密切相关的问题:
1.道德智商不只是背诵条规得来,我们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对待他人时,也逐渐形成我们的道德观。这个学习过程,是从我们所见所闻而记于心中的,而成人的道德行为如何,小孩子是最敏锐的觉察者。
2.要小孩说出他们如何看待成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们确实也是我们的观察者。当我们想教导小孩子时,其实有时我们也可以向他们学习。
3.有人说,"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在传达信号给我们的孩子。"所以说对于道德智商的注意应从孩子们诞生的第一天就开始,因为他们会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我们要相信品格胜于知识。
4.在小孩进小学前后,他们开始为这世界设想种种原因,如事情为什么和怎么发生的及他或她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怎样待人处事。这是小孩的良知开始启蒙的年龄,他们也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道德观,同时,小孩也开始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性格。
5.作为父母,面对孩子较难理解的举动,不应只一律责备,而应尝试用一颗少年的心,去理解和开导他们。因为只有有了沟通和理解,才能打开心扉,慢慢建立桥梁,将其纠正过来。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德商数呢?即怎样理解德商呢?其实德商就是善良,尽到责任与尽全义务的善良。科尔斯在《孩童的道德智商》中提到一位小儿科医生在医务活动过程中对儿童道德智商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心态。他曾接触一位患上血癌而将死去的女孩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负担,增加母亲的忧愁;有一名男孩子在车祸中弄伤右手,他不仅为自己感到难过,他更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难过,因为他父亲喜欢棒球、喜欢教他打棒球。
德商是孩子情感体验的必然结果
孩子最初的情感体验只表现为美感的体验,美感是人对事物是否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所产生的体验。新生儿就有爱美的倾向,随着感知和思维的发展,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掌握了审美的标准,美感得以发展。幼儿不仅喜爱整洁、色彩鲜艳的事物,厌恶陈旧、形态丑恶的事物,而且能从音乐、舞蹈、纸工等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中产生美感。幼儿的美感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道德感发生了联系,因为幼儿的具体形象---有形美感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便又产生了笼统抽象的无形美感,多表现为人事行为,活动美感。而人事行为活动美感,就是优秀的道德,这时的喜爱与道德感是一致的。
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能不能得到满足引起的,始终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内心体验。幼儿的道德感是在成人正确教育下逐步形成的,成人的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人对儿童行动的评价及情绪表现,使3岁幼儿产生了道德感的萌芽,在完成成人指定的某项要求时,会出现愉快满意的情感,而成人的责备会使幼儿产生羞愧感,但并非真正认识自己的过失。随着幼儿认识能力、判断是非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则。有关研究表明,71.67%的4岁儿童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并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对自己的犯规行为产生羞愧感,表现为低头、脸红、手摸衣服等。幼儿晚期,儿童的义务感范围逐步从亲人扩大到同伴、老师,在幼儿园的集体竞赛性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义务感、荣誉感都有较明显的表现。尤其是情境对幼儿道德感的产生有明显的影响。
道德感发展过程,就是德商形成过程
道德商数高的孩子,性情善良,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强,善于自我错位体验,所以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慈善事业支持者、优秀的社会治安工作者、心理医生、民事调解员、律师;道德商数较低的孩子性情残忍,常施强暴,责任心不强,不习惯于自我换位情感体验而善于情感恶性循环享受,这样的孩子若不及时正确引导很可能发展成为暴徒、虐待狂、性骚扰狂,甚至成为罪犯,为此对这样的孩子应强化道德培养与训练,其基本方法是首先唤醒和激活同情心,诱导换位情感体验和帮助他人后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调动理智因素,防止同情心的弱化。有人说"同情心是善良的源泉",也有人说"同情心弱化是犯罪的根源。品格胜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