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最美的歌——记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名誉校长李宏泰
李宏泰。民进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特级教师。曾获团中央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学会工作者、全国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北京市模范校长、北京市优秀教师等称号。著有《聋童教育概论》、《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等书。
????李宏泰先生一辈子都在做这样的梦:让千千万万个聋哑孩子开口说话,成为自尊、自强、自食其力的人。
梦,源自50年代 那件难忘的小事
说起李宏泰先生的追梦生涯,首先要提及1956年的一件往事:一天,正在北京第一师范读书的他,来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看展览,见到一群聋哑孩子围住一位女教师,这个拽老师的衣襟,那个打着手势,急切地想弄懂图片的说明。女老师忙得满头大汗,应接不暇。李宏泰忍不住问女老师:“这么多学生,怎么就您一个人带?”女教师无可奈何地说:“唉,谁愿意当这些聋哑学生的老师呀?”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望着这位疲惫不堪的女教师,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明亮的眼睛,李宏泰的心头为之一动。不久,李宏泰毕业了,他郑重地向领导提出:“让我去聋哑学校工作吧。”
他永远忘不了那两块在手心里攥热了的奶糖
李宏泰站在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的讲台上,又是板书,又是讲解,精心地给学生们讲授着语法。顽皮的孩子冲他比比划划,有的伸出大拇指。他很激动,以为学生们在夸他课讲得好,谁知老教师告诉他,那是学生在骂他“笨蛋”。
李宏泰有些茫然了。这时,同来的两个伙伴悄悄地调走了,年轻的李宏泰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孤独,病倒在床上。忽然,他听到轻轻的敲门声,随即门开了,他的三个学生怯生生地站在床前,向他伸出了小手,手心里有两块攥热了的牛奶糖,一张洗澡票,几个药片。孩子们打着手势告诉他:牛奶糖有营养,洗澡讲卫生,吃药病就好了。孩子们的举止,让李宏泰流下了热泪。如果说他上聋人学校任教有点心血来潮的话,那么,这一刻,则坚定了他要在特教岗位干一辈子的决心。他要在这无声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心灵谱写出最美的歌,他要在这枯燥的世界里为失聪的孩子们撑起一片绿荫。
李宏泰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漫漫寻梦路,1958年,他参加了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第一套聋校十年制语文教材的工作。1959年,他利用极简陋的设备,和北京同仁医院的邓元诚大夫合作进行听力语音训练。
中国特教学生走向了世界
改革开放给李宏泰提供了腾飞的机遇。1981年,他在联合国刊物《信使》
上发表文章,阐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聋人智力开发、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等问题,文章被译成26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
1982年,李宏泰和他的同行们,把聋童按残存语言、残存听力、音质分成三个等级,在发音教学中“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分类推进,经过几年的实验,效果明显。发音教学、作文教学的录像带在全国发行,参加京津地区聋童作文赛的学生获了奖。在中国和美国特殊教育代表团对等学术交流会上,李宏泰介绍的经验受到了美国特教专家的赞同。
通过这次教学改革,李宏泰认识到,常言说“十聋九哑”,聋人的学习困难是听觉障碍造成的,因此要提高他们残存的听力,使他们能够接受更多的有声语言。为此,李先生先后参加了北京市玩具研究所的红外线助听设备的试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可视语言教学系统”试验、协和医院植入人工耳蜗的研究、北京市电子元件厂“JIYI”型语言训练器的试验等。
从1986年起,李宏泰和他的同事们利用联邦德国的设备进行了三年实验,使用单声道语言训练设备训练聋童开口说话,取得了空前的好效果,聋童的有声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1990年,李宏泰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康复会议和国际特教会议,他的发言得到一致好评。会后,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代表专程来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参观交流。李宏泰在特教事业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朋友的赞许和支持。
他仍在进取,为了21世纪我国聋校教育的改革
由于李宏泰的突出业绩,1984年,他担任了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的校长。在任十几年,他先后和美国、德国、香港等地的公司、学校、基金会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合作,并接受他们的赞助,使学校拥有了150万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语言训练、检测等设备,在全国居首位。为进一步改变教学条件,1988年,李宏泰又争取到重建聋人学校的机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费尽千辛万苦解决了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而且筹到80万元的赞助款,落得个“化缘和尚”的美名。1990年,一座漂亮气派的教学大楼取代了从前低矮的平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为新校舍欣然命笔:“开创特殊教育新局面”。前来参观的20多个省市教委的领导、同行,驻足这座新型的学校,赞不绝口:一流!一流!
1991年4月,美国前总统、全球2000年发展基金会主席吉米·卡特偕夫人参观了学校后,高兴地说“你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令人满意,我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一天。”哥伦比亚总统夫人参观后说:“你们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效果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1999年,香港卫视台记者来到学校拍片,听到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激动地说:“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这是在普通的学校里。”
做为一校之长,李宏泰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批号称“李家军”的接班人。他的大徒弟刘立新担任了校长。香港一些特教专家听过她的课,给打100分。他的二徒弟周晔和刘立新一道,每周日中午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新闻纵横”栏目中担任哑语主持人,她们的哑语手势,不光是语言的替代,而且能渲染情感,表达喜怒哀乐,深受全国2000万聋哑人的欢迎。
按说,今年六十有五,多种疾病缠身的李宏泰先生可以踏踏实实地退休了。可他,仍在奔波,仍在忙碌。为了促进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他把工作重点从北京转向全国,在香港英华渔人协会那达素基金赞助下,在上海、广州、南京建立了三所实验校,探索21世纪我国聋校教育的改革之路……
????李宏泰先生一辈子都在做这样的梦:让千千万万个聋哑孩子开口说话,成为自尊、自强、自食其力的人。
梦,源自50年代 那件难忘的小事
说起李宏泰先生的追梦生涯,首先要提及1956年的一件往事:一天,正在北京第一师范读书的他,来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看展览,见到一群聋哑孩子围住一位女教师,这个拽老师的衣襟,那个打着手势,急切地想弄懂图片的说明。女老师忙得满头大汗,应接不暇。李宏泰忍不住问女老师:“这么多学生,怎么就您一个人带?”女教师无可奈何地说:“唉,谁愿意当这些聋哑学生的老师呀?”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望着这位疲惫不堪的女教师,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明亮的眼睛,李宏泰的心头为之一动。不久,李宏泰毕业了,他郑重地向领导提出:“让我去聋哑学校工作吧。”
他永远忘不了那两块在手心里攥热了的奶糖
李宏泰站在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的讲台上,又是板书,又是讲解,精心地给学生们讲授着语法。顽皮的孩子冲他比比划划,有的伸出大拇指。他很激动,以为学生们在夸他课讲得好,谁知老教师告诉他,那是学生在骂他“笨蛋”。
李宏泰有些茫然了。这时,同来的两个伙伴悄悄地调走了,年轻的李宏泰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孤独,病倒在床上。忽然,他听到轻轻的敲门声,随即门开了,他的三个学生怯生生地站在床前,向他伸出了小手,手心里有两块攥热了的牛奶糖,一张洗澡票,几个药片。孩子们打着手势告诉他:牛奶糖有营养,洗澡讲卫生,吃药病就好了。孩子们的举止,让李宏泰流下了热泪。如果说他上聋人学校任教有点心血来潮的话,那么,这一刻,则坚定了他要在特教岗位干一辈子的决心。他要在这无声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心灵谱写出最美的歌,他要在这枯燥的世界里为失聪的孩子们撑起一片绿荫。
李宏泰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漫漫寻梦路,1958年,他参加了教育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第一套聋校十年制语文教材的工作。1959年,他利用极简陋的设备,和北京同仁医院的邓元诚大夫合作进行听力语音训练。
中国特教学生走向了世界
改革开放给李宏泰提供了腾飞的机遇。1981年,他在联合国刊物《信使》
上发表文章,阐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聋人智力开发、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等问题,文章被译成26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
1982年,李宏泰和他的同行们,把聋童按残存语言、残存听力、音质分成三个等级,在发音教学中“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分类推进,经过几年的实验,效果明显。发音教学、作文教学的录像带在全国发行,参加京津地区聋童作文赛的学生获了奖。在中国和美国特殊教育代表团对等学术交流会上,李宏泰介绍的经验受到了美国特教专家的赞同。
通过这次教学改革,李宏泰认识到,常言说“十聋九哑”,聋人的学习困难是听觉障碍造成的,因此要提高他们残存的听力,使他们能够接受更多的有声语言。为此,李先生先后参加了北京市玩具研究所的红外线助听设备的试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可视语言教学系统”试验、协和医院植入人工耳蜗的研究、北京市电子元件厂“JIYI”型语言训练器的试验等。
从1986年起,李宏泰和他的同事们利用联邦德国的设备进行了三年实验,使用单声道语言训练设备训练聋童开口说话,取得了空前的好效果,聋童的有声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1990年,李宏泰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康复会议和国际特教会议,他的发言得到一致好评。会后,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代表专程来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参观交流。李宏泰在特教事业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朋友的赞许和支持。
他仍在进取,为了21世纪我国聋校教育的改革
由于李宏泰的突出业绩,1984年,他担任了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的校长。在任十几年,他先后和美国、德国、香港等地的公司、学校、基金会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合作,并接受他们的赞助,使学校拥有了150万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语言训练、检测等设备,在全国居首位。为进一步改变教学条件,1988年,李宏泰又争取到重建聋人学校的机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费尽千辛万苦解决了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而且筹到80万元的赞助款,落得个“化缘和尚”的美名。1990年,一座漂亮气派的教学大楼取代了从前低矮的平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为新校舍欣然命笔:“开创特殊教育新局面”。前来参观的20多个省市教委的领导、同行,驻足这座新型的学校,赞不绝口:一流!一流!
1991年4月,美国前总统、全球2000年发展基金会主席吉米·卡特偕夫人参观了学校后,高兴地说“你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令人满意,我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一天。”哥伦比亚总统夫人参观后说:“你们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效果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1999年,香港卫视台记者来到学校拍片,听到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激动地说:“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这是在普通的学校里。”
做为一校之长,李宏泰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批号称“李家军”的接班人。他的大徒弟刘立新担任了校长。香港一些特教专家听过她的课,给打100分。他的二徒弟周晔和刘立新一道,每周日中午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新闻纵横”栏目中担任哑语主持人,她们的哑语手势,不光是语言的替代,而且能渲染情感,表达喜怒哀乐,深受全国2000万聋哑人的欢迎。
按说,今年六十有五,多种疾病缠身的李宏泰先生可以踏踏实实地退休了。可他,仍在奔波,仍在忙碌。为了促进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他把工作重点从北京转向全国,在香港英华渔人协会那达素基金赞助下,在上海、广州、南京建立了三所实验校,探索21世纪我国聋校教育的改革之路……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