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在探索中成长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新生儿只会睡觉、哭闹、吃奶和排泄,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能力了。这种见解已经过时,实际上,正常新生儿是醒着来到人间的。看似弱小的新生儿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婴儿一出生就会看、能听,有触觉、味觉和一定的运动能力,这为他(她)的探索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室内光线不太强时,小宝宝会慢慢睁开双眼,带着好奇心注视周围人的面孔。研究证明,新生儿喜欢看人脸和规则的脸谱,不喜欢看乱涂的脸谱。小宝宝注视你的脸时,眼睛睁大,眼光明亮,常常停止吮吸和运动。父母和婴儿之间的充满感情的对视,有助于发展婴儿认知父母的能力。
生后3-5个月,婴儿的小手管用了,动作有一定的协调性,开始用双手进行探索。凡是能摸到的东西,都要抓过来摸一摸,敲一敲,或放到嘴里啃咬,细心体会东西的大小、软硬、粗细,并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也很感兴趣,喜欢玩弄自己的手脚,有时还用嘴啃小脚丫。
婴儿长到7-8个月的时候,开始学习爬行,他的探索范围扩大了。这时应积极鼓励婴儿爬行,为婴儿创造爬行的必要条件。不要由于怕孩子从床上跌下来,就想方设法地限制婴儿爬行。研究表明,不经过爬行,或很少爬行的孩子,他的感觉统合功能发育将受到影响,导致动作不协调和灵敏性差。
到1周岁时,小儿学会了站立行走,产生了简单的语言,并能理解一些事物,这时小儿的探索活动有了飞跃的发展。小儿与外界接触面进一步扩大,对什么东西都想摸摸碰碰。在他面前放上一只热水杯,指给他说:“这是热的,触碰它会烫手。”他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小心地伸出小手去试探它,直到感到手指被烫了一下,才把小手快速地抽回来,你抓住他的小手再去触碰热水杯时,他马上做出躲避的动作。这样的探索活动使他知道了冷热的含义。此时,小儿探索活动的水平有限,经验也很少。假如小儿的面前有一块烧红的铁,他的好奇心会驱使他拾起铁块,而意想不到会引起烧伤。因此,在小儿的探索活动中,成人要放手不放眼,防止小儿受到意外的伤害。
夏日傍晚,妈妈领着l-2岁的孩子到公园或广场乘凉,当妈妈坐下来休息时,孩子喜欢围绕妈妈跑来跑去,但不会跑开太远。当他遇到陌生人时,他会马上跑回妈妈的身边以求庇护,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雏鹰,在巢穴的周围练习飞行一样。妈妈要鼓励孩子的类似活动,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孩子向外探索的本领和胆量。
儿童到了3岁左右,初步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大为增强,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干,拒绝成人的帮助。但由于能力有限,他们往往做不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还会闯祸,容易发生意外。但切忌“因噎废食”,过度保护和限制探索活动,这对小儿身心的发展极为不利。
探索兴趣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孩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推动力。孩子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产生了兴趣,就会对它向往,促使孩子去接触它、了解它,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将来才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做出突出的贡献。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呢?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婴儿出生后,父母要与之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多亲近婴儿,多和婴儿讲话,给予适当的玩具,逗引婴儿发笑和产生相应的动作,促进婴儿感知觉的发育。
(二)不要过分保护孩子,乱下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束缚孩子的手脚。
(三)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耐心解答,不可说“别罗嗦了,什么都问,真讨厌……”之类的话语,这样会伤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让学龄前儿童做些象征性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扫地、擦桌椅、洗手帕等,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探索兴趣。
(五)3-4岁时,应送孩子去幼儿园,这对独生子女尤为必要,让孩子早日迈入社会,在社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事物。
(六)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科学史上有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还与孩子的游戏活动息息相关呢。1609年,荷兰一家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孩子,拿了几块眼镜片和小伙伴在室外玩,一个小孩一手拿着近视镜片,一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举在眼前观望,突然孩子惊呼起来:“快来看!远处的房子、树和人移近了。”后来,孩子们的这一重大发现传到了意大利,伽利略便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从此,人类打开了宇宙的大门。今天,在天文学领域人类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不该忘记:这里面还包含着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探索行动立下的功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