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潜能开发要多起点
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应为人的主体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时期,主体性的各方面品质已经萌芽,甚至十分活跃: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关心,什么都想参与;他们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能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幼儿探索和创造,幼儿主体性品质就可以保持和发展起来。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更重要是可以培养孩子自主、自律、负责、理解、尊重他人,善于合作,有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主体性品质。
然而我们艺术活动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镜头:
老师:“小朋友你们听,这段音乐多好听啊,音乐的名称叫《草原骑兵》,说的是解放军叔叔骑着马在大草原上巡逻。你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结果全班幼儿响亮、干脆、一致地回答:“是!”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艺术活动中这种重教不重学,重结果不重过程,重求同不重求异,重群体不重个体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主体性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艺术活动中改变原来的重知识体系、重传递、重标准一律、重教育权威的课程模式为重一日生活过程、重创造、重个性化、重师生合作的新课程模式,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安全、自主、充满探索和成功机会的艺术空间,使孩子们的主体性得以发挥。
1.艺术活动多起点
幼儿的艺术兴趣、需要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幼儿在艺术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兴趣不同,切入点不同
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对艺术的选择和表现也不同。因此,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通过观察,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然后,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艺术学习的机会,这样孩子接受起来自然、顺利,而且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例如:“认识春天”主题系列活动,以往都是按教师的要求,幼儿集体说春天、唱春天、画春天。现在,教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认识春天的基础上,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春天。孩子们有说的,有唱的,有画的,有跳的,有剪的,有粘贴的……把春天的特性全部描述了出来。
但是,从兴趣入手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在艺术教育中,我们不盲目迎合幼儿的兴趣,而是从兴趣入手,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到快乐,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热爱艺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扩展兴趣。
需要不同,帮助程度不同
在艺术活动中,幼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帮助,一方面避免幼儿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帮助过度,阻碍幼儿的发展。
例如:中三班小朋友都很喜欢汽车,于是,教师就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在班上或在活动中如何把汽车表现出来。结果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把墙壁布置成大街,马路上跑着各式各样的汽车,建汽车城,画汽车图书等。然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参加各组活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需要鼓励和支持,有的则需要具体指导,一位幼儿想画救火车,但尝试了几次都画不好,最后准备放弃。这时,教师及时引导他对汽车和救火车进行比较,找出了共同点和不同点,后来,他成功了。
小二班的小朋友玩汽车游戏,他们特别想把游戏玩好,可就是不知怎么玩,经过师生协商,配上音乐、情节和游戏规则,游戏一下子变得很有意思,幼儿很自然地投入到游戏中去了,但有几个幼儿由于动作总是不协调,便不想玩了。这时,教师及时走过去说:“我们一起做好吗?”教师先请幼儿认真听音乐,逐渐加上动作,再根据音乐节奏,调整动作的快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鼓励下,这几个孩子很快就掌握了游戏动作。这个活动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教师自始至终根据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不同的指导,保证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起点不同
在艺术活动中,同一年龄的幼儿发展水平往往不同。因此,教师始终坚持幼儿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起点不同的原则。例如:在大班音乐节奏感训练中,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有些幼儿连模仿教师节奏都很困难。于是,教师制定了不同的教育目标:要求节奏感较好的幼儿能够首尾相接地创编节奏,即“节奏接龙”;要求节奏感较差的幼儿先完整、准确、合拍地模仿节奏,即“节奏回声”,然后,再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感到成功的喜悦,积极参加到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