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
在萧山商业城的一家食品店里,一位小伙子正在忙乎着,他一边接待顾客,一边娴熟地算着,生意非常兴隆。这个能算会写善做生意的小伙子根本看不出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可十多年前他却是一名智障儿童,自卑、胆小、寡言、孤僻,通过智障班的学习与康复训练,他的潜能得到了开发,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毕业后能自食其力。像这样的例子在萧山有许许多多,可以这样说:目前凡是健康孩子能够享受到的教育条件,萧山的特殊儿童都享受到了。
1986年,一个统计数字引起了萧山有关领导的重视,萧山三残儿童有近2000个。这些儿童上不了学,智力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培养,成了家庭和社会的一大包袱。当时国际特殊教育界掀起了“正常化”、“回归主流”、“统合教学”等一系列特殊教育运动,我国受其影响首创了“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育模式,同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种大环境也影响着萧山人,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儿童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也应该和正常孩子一样有权利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1986年9月,浙江省农村的第一个智残学生辅读班在萧山靖江镇小开办了,学校富有创造性地推出了“三段九年一贯制”和“随班就读与单独编班相结合”的特教模式。“三段九年一贯制”是把智残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分为三个学段:一至二年级为第一段,称为观察、测试、鉴定阶段,确定他们智残的程度;三到六年级为第二阶段,称为安置定位教学阶段,对被鉴定为智残的学生进行“随班就读与单独编班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的教学;七至九年级为第三阶段,称为职业教育实践阶段,对无法达到小学阶段基本教育目标、跟不上普通班教学进度的智残少年继续留在小学单独编设的职业教育班中接受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实施小学后的分流。
学校在经费和场地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这些智残学生单独设置了一幢“资源楼”供他们学习生活,资源楼内有12间教室,分别为家政室、电脑室、健身房、阅览室、职教室、劳动实践室、康复治疗室等。设置了语文、数学、康复治疗、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学科,由4位教师给这些学生上课。学校根据程度不同的智残儿童的身心特点,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对轻度智残儿童,教师传授给他们实用性的文化知识,掌握在家庭和社会中必需的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培养他们的自理生活能力,使他们掌握就业和生活所需的技能技巧。
针对智残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学校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别化教育方案。朱某,属中度智障。但体育老师发现其跑步耐力较好,在中距离跑步中有潜力,于是会同班主任老师一起,为他制订了一个训练计划,经过一年的努力,该生在义蓬区田径运动会上获800米跑步冠军。在单独为智残儿童编的班级中,曾有两位女生刚来的时候已是三年级,智力水平还达不到一年级的水平。来到这里后,老师为她们制定了合适的教学方式,进步很快,两年后又回到普通班中。朱彬彬的小学时代可以用漫长两字来形容,刚进小学时他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老师们对他倾注了了满腔的热忱,花了一年的时间教他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花了3年的时间教他学会了“你、我、他”和“数数”,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学着与人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现在已17岁的朱彬彬已长大成人,学会了生活自理,还能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带领弟弟。朱彬彬的父亲谈起儿子在老师精心教育下的进步时,总是千恩万谢,潸然泪下。
在职教实践阶段,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特点将纺织专业作为“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确定男生学习机修,女生学习挡车。同时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烹饪、缝纫等课程,使这些学生今后能独立生活。此外还开设了电脑复印、打字、自行车修理等课程,帮助学生毕业后能自食其力。学校创办了有相当规模的纺织染整厂和智兴纺织印染厂,主要作为职教班的实习基地和毕业分配的就业单位,学校还建起了1.8亩的劳动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在那里学习一些劳动技能。
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三届21名职教班的毕业生走上社会,有的去了丝织厂,有的当上了个体户,也有做铝合金生意或修理自行车。这些学生在社会上不仅能遵纪守法,而且工作认真。
“靖江特教模式”的创立,点燃了萧山特殊教育之火,各镇、街道纷纷行动起来,目前辐射点已达12个。河庄镇辅导学校的“留课不留级”的弱智教育模式,新湾镇小的“四会”目标培养,城东中心小学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配合,以社会为支持的“三教合一”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益农镇中心小学的“进步教育”探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萧山的特殊教育正在向两头延伸,6所中心幼儿园办起了不同层次的幼儿康复班。萧山目前7周岁至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9.15%,其中“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99%,智残儿童入学率为99.0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靖江模式被省教委认定为浙江省农村发展弱智教育模式,参加了省、全国、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获得较高评价。萧山两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
1986年,一个统计数字引起了萧山有关领导的重视,萧山三残儿童有近2000个。这些儿童上不了学,智力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培养,成了家庭和社会的一大包袱。当时国际特殊教育界掀起了“正常化”、“回归主流”、“统合教学”等一系列特殊教育运动,我国受其影响首创了“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育模式,同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这种大环境也影响着萧山人,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殊儿童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也应该和正常孩子一样有权利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1986年9月,浙江省农村的第一个智残学生辅读班在萧山靖江镇小开办了,学校富有创造性地推出了“三段九年一贯制”和“随班就读与单独编班相结合”的特教模式。“三段九年一贯制”是把智残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分为三个学段:一至二年级为第一段,称为观察、测试、鉴定阶段,确定他们智残的程度;三到六年级为第二阶段,称为安置定位教学阶段,对被鉴定为智残的学生进行“随班就读与单独编班相结合”的组织形式的教学;七至九年级为第三阶段,称为职业教育实践阶段,对无法达到小学阶段基本教育目标、跟不上普通班教学进度的智残少年继续留在小学单独编设的职业教育班中接受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实施小学后的分流。
学校在经费和场地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这些智残学生单独设置了一幢“资源楼”供他们学习生活,资源楼内有12间教室,分别为家政室、电脑室、健身房、阅览室、职教室、劳动实践室、康复治疗室等。设置了语文、数学、康复治疗、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等学科,由4位教师给这些学生上课。学校根据程度不同的智残儿童的身心特点,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对轻度智残儿童,教师传授给他们实用性的文化知识,掌握在家庭和社会中必需的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培养他们的自理生活能力,使他们掌握就业和生活所需的技能技巧。
针对智残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学校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别化教育方案。朱某,属中度智障。但体育老师发现其跑步耐力较好,在中距离跑步中有潜力,于是会同班主任老师一起,为他制订了一个训练计划,经过一年的努力,该生在义蓬区田径运动会上获800米跑步冠军。在单独为智残儿童编的班级中,曾有两位女生刚来的时候已是三年级,智力水平还达不到一年级的水平。来到这里后,老师为她们制定了合适的教学方式,进步很快,两年后又回到普通班中。朱彬彬的小学时代可以用漫长两字来形容,刚进小学时他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老师们对他倾注了了满腔的热忱,花了一年的时间教他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花了3年的时间教他学会了“你、我、他”和“数数”,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学着与人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现在已17岁的朱彬彬已长大成人,学会了生活自理,还能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带领弟弟。朱彬彬的父亲谈起儿子在老师精心教育下的进步时,总是千恩万谢,潸然泪下。
在职教实践阶段,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特点将纺织专业作为“职业培训”的主要内容,确定男生学习机修,女生学习挡车。同时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烹饪、缝纫等课程,使这些学生今后能独立生活。此外还开设了电脑复印、打字、自行车修理等课程,帮助学生毕业后能自食其力。学校创办了有相当规模的纺织染整厂和智兴纺织印染厂,主要作为职教班的实习基地和毕业分配的就业单位,学校还建起了1.8亩的劳动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在那里学习一些劳动技能。
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三届21名职教班的毕业生走上社会,有的去了丝织厂,有的当上了个体户,也有做铝合金生意或修理自行车。这些学生在社会上不仅能遵纪守法,而且工作认真。
“靖江特教模式”的创立,点燃了萧山特殊教育之火,各镇、街道纷纷行动起来,目前辐射点已达12个。河庄镇辅导学校的“留课不留级”的弱智教育模式,新湾镇小的“四会”目标培养,城东中心小学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配合,以社会为支持的“三教合一”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益农镇中心小学的“进步教育”探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萧山的特殊教育正在向两头延伸,6所中心幼儿园办起了不同层次的幼儿康复班。萧山目前7周岁至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9.15%,其中“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99%,智残儿童入学率为99.09%。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靖江模式被省教委认定为浙江省农村发展弱智教育模式,参加了省、全国、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获得较高评价。萧山两次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
展开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