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拿什么保护孩子?
儿童意外伤害是指:因突发事件、意外事故对儿童健康和生命造成的损害,包括窒息、溺水、车祸、中毒、烧伤、烫伤等。
意外伤害:儿童第一“杀手”
随着世界医疗卫生水平发展,儿童保健工作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儿童感染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逐渐得到控制,5岁以下儿童因疾病的死亡率已大幅度降低,儿童意外死亡所占比例则逐年增长,近年来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已超过4种最致命的儿童疾病:肺炎、恶性肿瘤、先天畸形和心脏病致死率的总和。
意外伤害,已成为世界各国0-14岁儿童的第一“杀手”,中国儿童死亡原因中26.1%为意外伤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上升,给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中国父母带来极大忧虑。儿童意外伤害,已成为当今最严重的社会、经济、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儿童的生命,成为儿童健康的一大隐患。
由意外伤害所造成的危害,严重者引起生命的死亡,即使幸存,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肢体及五官等的残疾,对家庭造成极大的不幸与痛苦。另外,在经济上损失代价也是非常惊人的。例如在澳洲每年因受伤及中毒而造成的损失占国民收入的7%,在英国每年需要花费1亿英磅来治疗因受伤及中毒的病人。
儿童意外伤害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
早在1989年9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儿童意外伤害大会”就确定了意外伤害为儿童重要的健康问题。
之后,又陆续召开了国际性的儿童意外伤害学术性会议,专门讨论了其流行学、发生机制、重要危险因素的识别以及干预等等。一系列的会议对各国(包括我国)卫生行政及医护工作者重视儿童意外损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欧洲“2000年保健计划”提出,以1990年数据为基准,到2000年意外死亡率要降低25%,意外伤残率要降低50%。
我国对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起步稍迟。1992分别在卫生部妇幼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领导及资助下于1992年在卫生部妇幼项目县开展了儿童意外损伤的流行学的研究。据首都儿科研究所1991-1995年对全国分层抽样,共抽取84个县市,总人口855万的调查,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趋势分析,1991-1995年城市、农村,全国-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分类死因为意外死亡,与发达国家相似。
中国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特征。
专家认为:当今中国儿童意外事故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发病和死亡率较高,增长速度较快。这也是经济迅速发展之后,全球存在的一个通病。别的国家在从非工业化转向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也有这种问题。中国儿童的以外伤害事故还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差异和年龄特征:
中国南方儿童意外死亡的前三位是溺水、窒息和车祸,而北方儿童更多的死于窒息、中毒和车祸。
城市儿童的首位意外死因是车祸,农村则为溺水。
1岁以内婴儿多因窒息死亡,1-4岁儿童主要意外死因为溺水,而5-14岁儿童则以车祸为首要死因。
危险因素无处不在。
面对意外伤害,孩子们幼小的生命是异常脆弱的,他们无法预料和面对这种种意外。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也因儿童自身特点造成:
儿童天性好动,好奇心强,生活经验不足,危险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这是儿童容易遭受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的场所是家中、学校、游乐和体育场所,以及途中。
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交通标志辨别不清,对交通状况缺乏判断力,加上有些父母在遵守交通法规方面做了不好的榜样,使儿童成为交通事故的易发人群。
儿童喜欢爬高,身材又较矮小,有的建筑物由于阳台、门窗、楼梯缺少齐全的保护装置,导致孩子从高空跌落。父母外出时将孩子反锁家中,孩子出于恐惧,冒险从阳台或窗口翻出,结果酿成悲剧。
游泳给儿童带来乐趣,也潜藏着危险。年纪较小的溺水儿童往往是在水边玩耍时失足落水,而年龄较大的孩子则常常因为游泳时滑入深水区或腿部抽筋而溺水。
儿童了解世界,除了用眼看、用手摸,还喜欢用嘴尝,因此误服也是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玩具零件、纽扣、笔帽、图钉,到老鼠药、农药、外用药,乃至胶水、汽油、水银、强酸、强碱等,儿童误服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
裹着五颜六色糖衣的药片,初入口时"味道好极了",有的孩子便一把一把地当作糖豆吃,直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才被父母发现,急急送往医院洗胃。有的孩子偷喝家中藏酒,几杯后便醉得东倒西歪,严重的还造成酒精中毒。花生米、果冻等小零食,常被父母用来逗孩子开心,孩子却不会吃这些硬硬的或是滑滑的东西,往往囫囵吞枣,结果造成气管堵塞,甚至窒息死亡……
孩子在家里难以避免遭遇意外,即使在有专业人士看护的幼儿园和学校也并不总是太太平平。食物不洁,引起中毒;课间活动时,打打闹闹、推推搡搡,结果摔伤了腿,磕破了额头;体育活动时,不小心撞折了胳膊,磕落了牙齿……
处处有隐患,事事有危险,到底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如何让天真无邪的花蕾不再凋零?
将“预防”放在第一位。
尽管意外伤害具有不可预测性,但是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只有掌握了这种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儿童意外伤害多数是由于麻痹大意引起的。只要父母和老师们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护,许多不幸是可以避免的。专家强调,有效防范儿童意外伤害,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成立于1987年的“全美儿童安全组织”,是美国惟一专门致力于防范儿童意外伤害的全国性组织。该组织通过与政府机构、企业、基金会、协会等其他团体的共同努力,利用多种媒体教育家长、法规制定者、教师、消防工作者、警察、运输工作者及其他关心儿童安全的人们,引起社会对儿童意外伤害防范的关注,14年以来,美国14岁以下的儿童意外伤害降低了37%。
“全美儿童安全组织”经理卡米拉·塔夫特指出,这一成果是通过科研的深入、公众安全和预防意识的提高、安全设备和安全措施的推广、安全法规的完善而达到的。
以儿童安全法令和规范为例。美国十年前只有一个州有儿童骑自行车必须戴头盔的法令,如今已有15个州和更多的社区要求儿童必须戴头盔骑自行车,这使美国儿童因骑自行车碰撞至死率降低了40%。1994年,美国消费者用品安全委员会颁布了强制性法令,要求一次性和新颖的打火机必须是儿童不宜打火的,自条令颁布后,儿童玩打火机的比率降低了42%,由玩打火机引发的儿童死亡和伤害分别降低了31%和26%。
多管齐下 防患未然
儿童意外伤害并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抓住重点年龄的好发意外,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完全可以逐步减少它的发生:
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宣传教育。父母、托幼机构人员,教师等儿童工作者均为宣传教育的对象,要深刻了解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如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因而随时有发生意外损伤的可能,只有采取周密的防范性措施才能预防“万一”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应对幼儿、中小学生进行安全及交通安全知识,不到河边嬉水等教育。
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采取防范性措施。例如电插朴、热水瓶、火柴、煤气开头、井口、门、窗、阳台、室外场地、农药、灭鼠药、药品等等均应加强防范性措施及妥善保管,并且要经常检查。幼托机构及小学校的卫生保育员或卫生老师更应担负此责。
制订一些法规、法律以保证儿童安全,对已制订的青少年保护条例要加强检查执行。
加强急救培训及急救转运系统。以社区为中心、开办家庭急救知识讲座及操作培训班,一旦发生意外损害,可以在转动之前得到初步的急救或处理,建立地区性的急救转运。
在原有意外伤害监测点的基础上考虑增加新的监测点,及时分析意外伤害的种类、原因、规律性,指导全国。
定期召开预防意外伤害专业性会议,交流经验,制订计划,逐步降低意外损伤。
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父母理应承担起责任。
有资料表明,25%以上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里,有的甚至就发生在父母眼皮底下。也就是说因意外而受伤的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是因为父母的不谨慎或对意外伤害预防的不了解而发生。一项关于父母对儿童意外伤害认知的培训项目和调查显示:对父母进行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怎样为儿童营造一个更安全的环境?意外发生后又怎样及时处理,为生命的复苏和救治创造最佳的时机?很多父母很难回答这些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往往忽略了儿童的基本需求是:安全。
从2002年起,“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在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成立了“家长安全健康学校”,迄今已经培训了200多名讲课人员,超过10万名家长接受了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球安全网络”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究室对上海1000名有0岁-6岁孩子的父母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接受教育前,33%的父母对哪些是意外伤害不很清楚,只有50%的人认为在中国意外伤害是0岁-14岁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只有62%的人认为孩子是不能一个人单独留在家中的。
如果父母能掌握有关知识,仔细看护孩子,完全可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如一位1岁半的女孩坐入电饭锅中被严重烫伤,只要父母在做饭时关上厨房门,就不会发生这一伤害。发生意外伤害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预防方法常常十分简单。“意外”并非不可知、无法控制,父母理应承担起责任,承担起对孩子的日常自护教育。
当孩子们面临危险的时候,他能否大声地喊“救命”,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孩子面对危机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所以,父母应该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自护意识,帮助孩子掌握适合自己的救护技能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