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实践:沟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桥梁

实践:沟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桥梁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关键要靠教育。振兴中国经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生子女现象虽然是个老问题,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关心和忧虑。笔者认为,面对孩子身上的缺陷,训练重于指责。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孩子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不对,是很正常的。事实往往是:学生懂的道理很多,而行动上却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不是教育的不够,而是训练的不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创造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所懂得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不是教育的新课题,但却是我们做得不够,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实践,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

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人们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社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社会实践仍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光教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他更需要灵魂!他还有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为避免我们的教育变成没有灵魂的教育,就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不仅让孩子学,更要让孩子在实践中用,学用相长,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对社会实践需要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摆正它在教育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三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对人有帮助,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社会实践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效沟通

1.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2.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的才能、个性和潜能急待有发挥的场所

传统的教育形式重知识的传授,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重知识的考核,造成的缺陷之一是中国缺少有创造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潜能的挖掘受到了限制。呼唤个性与能力、鼓励独创有思维,迫切需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自我教育的场所。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缺乏锻炼,渴望自主自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的教育途径。我们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只有共同创造学生参与的环境,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实践作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必会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心的焦点,成为沟通三者的润滑剂。

3.从教育过程来讲,发挥双主体作用,必须为学生创造发展能力的情境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担负着塑造人的完满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就越显著。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发展历程。教育过程就是将社会本质和社会要求"内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创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丰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检验自己的水平,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自觉自动地完善自我。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很容易使教育成为一种外部的说教,缺乏亲和性和说服力。实践活动能使教育隐藏起灌输的痕迹,时刻赋予学生活动主体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技能,活学活用,增长见识,促进教育由量变到质变,使教育内容转成学生自身稳固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从三者沟通的手段来讲,以往的形式与方法存在局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教育配合,以往三者在联系方面仍然重外部教育、轻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方式,它所具备的优点在于能焕发出三者教育的活力,组成同一教育目标中的不同的教育层次,各司其职,避免重复教育,构成强有力的教育联合体。

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形成整合向上的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中父母正确意识的树立首先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义务,孩子即使年幼即使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尽义务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其次,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2.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的不够、学校改革的力度不够、家庭渴求的愿望不够。学校在办学思想上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3.社会教育要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出家庭,走出学校,走向广大的社会,必须依托于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提供机会,提供条件,给予指导。必须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教育基地,社会教育力量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应该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不逃避,不推诿,共同关心祖国的下一代。因此,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是实践能开展的保障。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社会的支持,实践就成了空中楼阁,可想而不可行。社会教育力量只有具备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社会教育力量树立了长远的利益观念,才能满足学生从课外实践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需要。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人不是孤立的人,人所接受的教育也不是孤立的教育,科教兴国的战略必然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培养人才进行最充分的联系。一个人潜能的发挥需要机会和合适的土壤,实践为人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重视,学校的精心组织,家庭的积极配合,从而使实践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展开全文阅读